胡一杨/文 橡友/拍摄 三桥建设已久,如今即将竣工。作为一名热爱自行车运动的襄阳百姓,想一骑为快,于是有了这次的骑行。 清晨,天空还被薄雾占领着,与其相伴的红霞微露,映衬着汉江朦胧之美,整个城市正在酣睡。 缓缓地从桥南骑上桥。江面上传来突突的引擎声,那是起早的渔民在打鱼,他们今早定有个好鱼获。几只白鹭飞过江面,惊走了嬉戏的雏鸭。来自四川的建桥师傅们已准备完毕,即将上工。从个个黑瘦的脸庞上,可以读出他们为三桥建设所付出的汗水。骑到斜拉索处,十几个工人师傅正进行沥青铺面的亲地层施工。新沥青有点粘车轮,发出咿呀咿呀的声响。小心翼翼地骑过,也好慢慢欣赏襄阳新的江景。一座桥梁的建成,不知会给襄阳百姓带来怎么的福祉?想起已辞世的地名专家李有让先生来。李先生曾参与三桥正式名称“卧龙大桥”的社会公开征集桥名的工作,他学富五车,工作态度认真,为人低调,一辈子为襄阳的地名建设、文史研究而呕心沥血,受人敬仰。当下三桥即将建成,笔者也更加怀念起李先生来。 到了桥北快下桥处,是约一里长的刚铺好的正式沥青桥面。正在做稳定处理。路面整齐划一,美观大方。想象到祖国生日那天,襄阳三桥通车、全城欢腾的盛况,心中涌过阵阵幸福感来。 下了引桥,继续沿东骑行,便到了人民西路。桥旁建好的新楼盘成了附和三桥的新景。配合城市建设新建的小区,为附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做出了贡献。热电厂两个高大烟囱彰显襄阳能源、纺织行业曾经的荣光。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以市长曹野为代表的襄阳城市的领导决策者,审时度势,抢抓机遇,建工厂、引人才,造就了襄阳现代工业的崛起。这里原为樊西工业区,聚集着襄棉、印染、棉织、热电、襄烟等一大批襄阳国民经济支柱企业,就是在那时候建设和崛起的。岁月如梭、时光荏苒。转眼三四十年光阴过去了,一切辉煌成了过去式,这批企业中的大部分,特别是纺织企业都经历了承包、改制、破产、重组等阵痛,企业职工身份也多次变更。不变的是襄阳产业工人的勤劳、质朴的情怀。 现在,这些企业仍静静地围绕在三桥北岸的周围,有的走向没落,有的获得了新生。企业的命运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,也和城市的变迁息息相关。 此时,江边和往日一样聚集了许多晨练的人们,这些人当中,就有许多老樊西工业区那些国企的职工。跳舞的人群MP4里传出武保建先生作曲的《梦襄阳》舒缓的旋律,歌词意境优美:“望襄阳,望襄阳,襄阳有一条清澈的江,江中的月儿水涟涟,水波里涌出的影子是古城墙。”中老年职工们虽衣着朴素,但个个神清气爽,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扑面而来。记得他们还首创了子女结婚时,在小区自己操办婚宴的新鲜事来。那是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职工们,穷则思变,不等不靠。他们在重新上岗,用奋斗改变命运的同时,揣摩出在酒店办婚宴费用过高,就在小区自己请厨师来办。一是节约,二是宴席一溜摆开,街坊邻里也热热闹闹的。此举一开,竞相在樊西工业区被职工们被模仿。这事成为昔日襄阳产业工人失业不失志的典型事例,也彰显襄阳的一种自强不息的城市之魂。 一轮红日当空升起,跃过襄阳古城古朴的城楼,跃过樊城现代高楼楼顶。一个城市是那么充满着活力和生机,可惜出门行色匆匆,竟忘了带上相机。想想即使带上了,也照不完这三桥两岸炫目的美丽场景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