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元霄节来之即的2015年3月5日,也是古历正月十四,,山东省枣庄山亭居委的竹马村高跷文艺队,在当地进行了精彩表演,规模大场面热烈,引来众人观赏叫好.他们走街串巷,所到之处两边居民和商铺鸣鞭炮放烟花进行助兴.喇叭声声,锣鼓喧天,把元霄节的气氛推上了高潮. 据了解,竹马高跷秧歌属于大鼓高跷,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,经过上百年的不断演变,已经形成了舞蹈、杂技、音乐、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。 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,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、迎神赛会,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、集会庆典,都少不了高跷表演。 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。初为两足落地,平地秧歌,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,后经不断创新,逐步完善,主要角色以“四梁四柱”为中心,即头跷、二跷、老生、老蒯、上装、下装等,表演形式从“起鼓”,到“过街楼”、“骑象”、“大场”、“小场”,最后是“下武场”。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,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。以手绢、彩扇、烟袋、马鞭等为道具,脸谱化装比较夸张,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,曲牌有“满堂红”、“大姑娘美”、“句句双”等。表演风格火爆热烈,欢腾奔放,优美抒情,风趣诙谐,雅俗共赏。这些风格特点,充分体现在“扭、浪、逗、相”等表演技法中.“扭”是竹马高跷的基本技法,民间一向有扭秧歌之称。海城高跷以“交替花”为基本扭法,将“挽、片、掏、打、缠”等腕部的动作和前踢步、后踢步等步法交替运用,配之以鼓乐,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高跷扭法,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勤劳勇敢,朴实乐观的精神风貌。
|